- 输入标的额度(诉讼/保全/执行标的)或诉讼费(案件受理费/保全费/执行费):
- 费用总额:(单位:RMB元)
- 费用结果:
- 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财产是否可以重审问题
人民法院在在执行生效法律文书过程中,经常要作出各种裁定,如对案外人异议裁定、执行回转裁定、不予执行裁定、财产保合裁定、终结执行裁定等。如果发现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的应按何种程序纠正呢?能否对这些裁定进行再审呢?笔者从进入再程序的三种途径来对此进行分析。
一、检察机关能否对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提出抗诉的问题。
对于检察机关监督抗诉的范围,是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的所有生效判决、裁定,还是仅限于在某些程序中作出的生效裁判,一种意见认为,抗诉监督的范围应当及于民事诉讼全过程,对民事诉讼过程中作出的所有生效裁判均应列入抗诉的对象。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检察机关可以提出的抗诉的裁决仅限于法院在审判程序中作出的某些裁判,可以抗诉的裁判必须满足事后监督的要求,对于执行中的裁定,先予执行裁定,财产保全裁定、破产程序中的裁定等不能提出抗诉。笔者认为,后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理由是:第一、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来看,检察机关的抗诉属于审判监督程序之一种,而审判监督程序在体系上排在第二编审判程序的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之后,这种排列表明审判监督程序是专门用来纠正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结束后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的。第二,从审判实践看,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不是事前监督,也不是事中监督,而是事后监督。检察机关的抗诉仅仅是为了启动再审程序,再审程序开始后,即不再介入任何一方,抗诉的对象应是案件的结论性处理结果,而并非程序性处理结果。因此,检察机关既不能通过提起诉讼对正在进行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也不能通过参加诉讼对正在进行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只能等到诉讼结束、法院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监督。检察机关的抗诉受到时间上和程序上的双重限制,前一重限制表明检察机关不得单独对法院在纠纷过程中对管辖权异议、财产保全、先予执行、中止审理等裁定提出抗诉,后一重限制实际上意味着只有当错误裁判被纳入审判监督程序的范围且可以适用这一程序再审的,检察机关才能够提出抗诉。第三、
二、当事人能否申请再审的问题。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那么,条文里面的“裁定”是指所有的裁定还是部分的裁定呢?如果是部分裁定又是指哪些裁定呢?新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
三、法院是否可以依职权再审的问题。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有人认为,里面的“裁定”是指所有的裁定,因此,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理所当然可以再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对条文里面的“裁定”应作狭义的理解。从民事诉讼法的编排体系看,审判监督程序是在第二编审判程序中的第五种程序,排在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特别程序之后,这种排列表明审判监督程序是专门用来纠正第一审程序或第二审程序结束后已生效的错误裁判的;而执行程序在民事诉讼法的第三编,人民法院的执行活动是实现裁判文书的司法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执行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作出的裁定,并非是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终结性的处理结果。因此,对第一百七十七条中的“裁定”应理解为是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作出终结性处理结果的裁定。其次,从进入再审程序的上述两种途径看,同一个对象,检察机关不能提出抗诉,当事人不能申请再审,就意味着法院也不能依职权进行再审,否则就可能出现司法混乱的局面。那如果人民法院发现本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如何纠正呢?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发现本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和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确有错误以及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的诉前保全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的批复》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诉前保全裁定和在执行中作出的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撤销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裁定撤销原裁定。”
综上所述,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人民检察院不能提出抗诉,当事人不能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发现其确有错误的,只能按照上述规定纠正,而不能通过进入再审程序解决。